還在相信吃味精對身體有害?味精是人工合成的?
9月19日
真想吃得更健康,不如從減鹽飲食開始做起。
作者 | 桑自立 中國營養(yǎng)學會會員
味精是什么鬼
很多人都以為味精是人工合成的增鮮調味劑,這對味精而言,簡直是“人在家中坐,鍋從天上來”的天大冤案。因為味精本身是天然存在于自然界中,并非人工合成的產(chǎn)物。
味精的主要成分是“谷氨酸鈉”(記住這個詞,這個是考點),最早的味精是從天然的小麥、海帶中發(fā)現(xiàn),并主要產(chǎn)于日本,當時的名字叫“味素”。
但那時的生產(chǎn)成本非常高,后來我國化學工程師吳蘊初先生,發(fā)明了水解法來提取谷氨酸鈉,并將“味素”改稱為“味精”,打破日本壟斷味精市場。從那時起,家家戶戶便盛行使用味精來烹調。
但是,味精為什么會帶來如此“鮮”的味覺體驗呢?
想品嘗到“鮮”的滋味,首先得滿足兩個大前提條件:有味覺感覺器官、有呈味分子。
味覺感覺器官,主要是我們的大腦和舌頭上的味蕾。當呈味分子溶解于水后,可以對味蕾產(chǎn)生刺激,再由大腦將味蕾收集到的信息進行分析,就形成了我們的味覺。
谷氨酸鈉是鮮味呈味成分,在烹調中進行合理使用,可以對“四原味”(酸、甜、苦、咸)進行多重調節(jié),如減弱苦味、緩和酸味等,讓滋味的層次更加豐富,令人產(chǎn)生舒適、愉悅的進食體驗,促進唾液分泌,增加食欲。
簡而言之,就像“傻瓜相機”之于攝影圈,谷氨酸鈉就是“傻瓜調料”之于烹飪界,一個烹飪菜鳥,也有機會做出與專業(yè)廚師類似的鮮美菜肴。
味精真的有害?
“我知道味精是勞什子谷氨酸鈉了,但這什么谷氨酸鈉對人體就真的沒害處嗎?”
在食品行業(yè)內(nèi),有句話叫“拋開劑量談毒性都是耍流氓”:,味精對人體的害處,也離不開這點。目前而言,味精使用太多,帶來的健康隱患,主要是鈉攝入超標引起的?!?/p>
按中國居民膳食指南推薦而言,成人每日建議鹽的攝入上限是6g,折算為鈉的話則是2400mg。
美國居民膳食指南的建議還要再少一些,建議每日鹽攝入控制在5g以內(nèi),折合鈉攝入量2000mg。
而味精每100g的鈉含量大概在13500mg左右,也就是說,每攝入1g味精,就會增加135mg的鈉攝入。
2010年有研究統(tǒng)計,目前我國居民每日平均攝入味精量為2.45g,這意味著每日會由味精攝入額外330mg左右的鈉。
根據(jù)2012年中國居民營養(yǎng)與健康狀況監(jiān)測結果顯示,目前人均每日攝入鹽量為10.5g,雖然比2002年的人均每日鹽攝入量12g下降了1.5g,但與推薦的6g相比,仍是遠遠超標的。
若是將味精帶來的鈉攝入考慮進去,還要增加1g的鹽量,實際人均攝入鹽量則為11.5g左右。如果長期鈉攝入超標,會顯著增加高血壓、腦卒中、胃癌等疾病的發(fā)病風險。
除了有容易導致鈉攝入過高的風險外,過量攝入味精還可能導致長胖。
前文已經(jīng)說過,鮮味本身會有增加唾液分泌,增進食欲的效果,如果日常習慣吃使用較多味精烹制的菜肴,很容易讓人胃口大開而吃過量,從而有令人長胖的潛在風險。
至于中毒、傷腦子、傷身體等等,以日常的攝入量而言,基本都是不可能實現(xiàn)的,所以你回家后可以對你媽說清楚,讓她不用再擔心這些莫須有的風險了,真想吃得更健康,不如從減鹽飲食開始做起。
雞精和味精一樣嗎?
“雞精是不是比味精更有營養(yǎng)???”
不少人都會覺得,雞精吃起來比味精更鮮美,那種“雞”的鮮香滋味更濃。會以為這鮮味是真的從雞的身上提取出來,仿佛不僅能調味,還自帶養(yǎng)生奇效。
但雞精和雞,基本沒啥必然的聯(lián)系,不用雞其實也可以做雞精。但是這“像雞湯一樣鮮美”的味道是怎么出來的呢?
我們逛超市的時候可以看看,大多數(shù)雞精包裝袋上的配料表信息,排行前幾位的原料,除了谷氨酸鈉外,往往還會有“精制鹽”、“核苷酸”的身影,這其實就是雞精比味精更鮮美的秘密所在。
首先,想讓谷氨酸鈉(味精中的主要成分)有更好的增鮮表現(xiàn),一定要有氯化鈉(NaCl)也就是食用鹽的存在。
如果燒菜沒有雞精了,先放點鹽再放點味精,也能燒出和放過雞精類似的滋味。但要是想著“反正谷氨酸鈉有鮮味”而燒菜不放鹽,只放味精,菜肴的鮮美口感會明顯下降一個檔次。
其次,核苷酸與谷氨酸鈉搭配,在味道的呈現(xiàn)上,是有著叫做“相乘”的作用。味道之間,搭配不同而會有很多種作用結果,一般有“對比”、“相消”、“相乘”、“轉化”這四個作用。
“相乘”是指同一味感下若共存多種不同的呈味物質,會使該味感猛增。肌苷酸與谷氨酸鈉都屬于“鮮”的味感,但若是95g谷氨酸鈉與5g肌苷酸混合,卻可以呈現(xiàn)相當于600g谷氨酸鈉的鮮味強度。
這兩個原因,就會讓人感覺,同樣使用5g味精與5g雞精,后者帶來的增鮮效果會比前者更好,自然也會在購買決策上,更容易做出買雞精而不買味精的判斷。
不過,雞精因為混合了部分精制鹽,因此鈉含量會略高于味精,一般18000~20000mg/100g,比味精高出45%左右。
所以雞精的使用量也不宜過多,避免導致全天鈉總攝入量超標而帶來健康風險隱患。另外若有痛風困擾,也不建議在日常飲食中使用雞精。
如何實現(xiàn)健康與美味的平衡
如果單從鈉攝入量2000~2400mg/日的標準來看,一個人每天正常所需攝入的食材,其自帶的鈉含量總量,就已經(jīng)滿足這個推薦量了。
換句話說,在烹飪時,哪怕使用一點點食鹽、生抽、老抽、味精、雞精、豆瓣醬……等一系列調味品,都可能會直接導致鹽分攝入超標。
但若是一點鹽都不放,燒出來的菜又有幾個人吃得下去呢?真的就沒有破解之道嗎?其實方法也比較簡單,就是挖掘天然食材本身的味道,減少對調味品的依賴。
對鮮味而言,從本質上講,主要與蛋白質浸出物有關,如氨基酸、核苷酸、有機酸、酰胺、有機堿等等,都是鮮味的呈味成分。
這樣一來,我們只需要去尋找含有這些物質的天然食材,如雞、鴨、蹄膀、魚、貝殼、筍、蘑菇等,就可以擺脫雞精或味精,而做出鮮美的食物。
舉個例子,在燉、蒸、燒、炒等菜肴烹飪上,將富含核苷酸的動物性食材與富含谷氨酸的植物性食材搭配在一起,就可以發(fā)揮“相乘”的作用,大幅提升菜肴的鮮美程度。
參考文獻:
[1] 中國營養(yǎng)學會. 中國居民膳食指南(2016)[Z]. 北京: 人民衛(wèi)生出版社,2016.
[2] 王光亞. 中國食物成分表[Z]. 北京: 北京大學醫(yī)學出版社,2009.
[3] 中華人民共和國衛(wèi)生部出版社:, 人民衛(wèi)生出版社. 中國居民營養(yǎng)與健康狀況2002[Z]. 北京: 人民衛(wèi)生出版社,2005.
圖片來源:圖蟲創(chuàng)意

